今日是比特币白皮书的第12个生日:2008年11月01日,中本聪在暗码学邮件组发布了9页长的比特币白皮书。从那时起,世界上第一个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正式开启它的漫长路途。

2009年中本聪向哈尔·芬尼(Hal Finney)发送了一笔包括50枚比特币的交易,自那以来,比特币网络呈指数级增长,目前每天大约有80万个活泼地址。比特币在网络安全方面更是表现出难以置信的韧性:10月10日,比特币的哈希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每秒157 EH/S。

过去十年,由比特币衍生出了一套稳步扩展的金融生态系统,尤其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都开端注意到加密钱银,今年组织关于将比特币作为储备财物的爱好更是激增。

在庆祝比特币白皮书12周年的一起,咱们也找到一些在比特币白皮书背后不为人知的“知识点”,在此共享给各位比特币铁粉。

01

Bitcoin.org提前一个月就注册了

中本聪在2008年8月18日就注册了bitcoin.org域名,比白皮书发布的时刻还早了一个多月。中本聪用这个域名托管了PDF版本的白皮书,然后才共享给了暗码学邮件组。

02

人们对白皮书的反应很慢

发布白皮书自身并不是什么大事——暗码学邮件组上的读者数量并不多,因此,发完两天后,才有一位叫James A.Donald的暗码学家回复了中本聪的帖子,他的点评也远没有咱们今日习惯的那么热情:

“咱们确实需要这样一个系统,但依据你所描绘的,我觉得它好像无法扩展到所需的巨细。”

Donald在回应中还质疑,为了抵制双花攻击,两边都要有一个包括交易历史的数据库,带宽会约束这个系统的执行。

另一个前期的回应来自Ray Dillinger,他对加密钱银的潜在市场表明置疑,并指出因为技能的进步,比特币每年都会通货膨胀:

“比特币的技能简直带来了35%的通货膨胀率,没有税收支撑机制,也没有相对应的法律。如非不得以,人们不会持有这种高通胀钱银的财物。”

事实上,中本聪在白皮书中加入了一条与技能进步相关的文字,描绘了比特币挖矿困难背后的原因,从而解决了通货膨胀的问题:

为了补偿硬件速度的进步以及随着时刻的推移对运行节点的爱好的变化,POW作业机制的难度取决于每个调整周期中的竞争情况。如果区块发生的太快,难度就会添加。

03

请不要搞Money Politics

11月6日,在发给暗码学邮件组的邮件中,中本聪引用了一句话:“你不会用暗码学找到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

听说,这句话可能是中本聪在一次私人对话中复制过来的,中本聪在这句话后边留言:

“确实如此,但咱们能够在军备竞赛中赢得一场严重战争,并在数年内取得新的自在。砍掉像Napster这样的软件很容易,但是像Tor这样的纯P2P网络好像还能坚持住。”

帖子发布后,一条名为“admin: no money politics, please.”的管理信息被发送到邮件列表中。

信息中写到:“一群人好像急于把对加密现金协议的谈论转移到对金钱政zhi的谈论上。”然后,该贴还要求邮件组的参与者们避免进行“狂热的自在主义”谈论。

04

哈尔·芬尼是第一个支撑者

在中本聪收到了一些质疑比特币可行性的谈论后,哈尔·芬尼第一个表达了对比特币的信任,就在中本聪宣布白皮书的一周后,他说:

比特币好像是一个很有出路的主意。将安全性建立在诚实参与者的CPU才能超过攻击者的假定之上,我喜欢这个想法。这是一个十分超前概念,它利用了长尾力量。维基百科刚开端的时候,我从没想过它会成功,但因为某些相同的原因,它被证明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哈尔·芬尼后来成为比特币的重要贡献者。他的主要项目之一是bcflick,该公司运用可信计算来增强比特币钱包的强度。哈尔·芬尼进一步提出运用“加快椭圆曲线暗码运算的方法”(称为GLV)来进步比特币签名的功率。据报道,这项专利已于前几个月到期,这为比特币往后的升级铺平了路途。

05

中本聪在白皮书宣布前就写了代码

虽然2017年呈现了大量许诺过高、无法兑现的白皮书之后,“白皮书”这三个字在圈内已声名狼藉,但对比特币而言,并非如此。

当哈尔·芬尼鼓励中本聪共享一份“更正式的、更系统的文字描绘”文件时,中本聪泄漏,在撰写白皮书之前,他现已写了代码:

“谢谢你的发问。实际上我是倒过来做的。在我有决心解决一切的问题之前,我先写完了一切的代码,然后才开端写白皮书。我觉得比起写一份具体的说明书,我写代码会更快。”

06

结语

12年后的今日,比特币现已远远超越了暗码学邮件组的约束,它走进了社交媒体、主流新闻组织以及世界各地的视野。不知道下一个12年,比特币又会给咱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来历:btctime, 编译:粒之)

视野开拓

进行面试时,我会分析这个人是否符合我们的文化。至少,这个人得通过机场测试如果我们乘坐的航班延误,我是否愿意跟这个人一起在机场等候? 在面试了上千人以后,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面试风格。我会捕捉一系列语言和非语言的线索,我会尝试与候选人深入交流,然后观察他们的反应。我没有什么固定的套路,但在每次面试的时候,我的目标都是调动我的洞察力直入候选人的大脑,以评判他们的思维模式,了解他们真实的自我,判断他们是否适合黑石。 我准备面试的方式跟大多数人一样,就是先研究候选人的简历。我会看他们的简历前后是否一致,也会特别留意任何异常或突出的信息。因为我读简历读得特別仔细,所以有时在谈到某一个细节性问题时,连候选人都会感到非常惊讶甚至紧张。但是当我提出个他们熟悉的话题或兴趣时,他们大多都会如释重负。 般情况下,我都是把候选人和我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作为交流的切入点。但这个切入点因人而异,只有当我跟候选人面对面时,我才能确定如何开始对话。我都是凭直觉选择交流的内容。 有时我会直接问到候选人简历中的一条不同寻常的信息。有时候,候选人还没开口,我就可以从他们的肢体语言中洞悉他们的心理和情绪:快乐还是悲伤,警觉还是疲倦,兴奋还是紧张。我会设法让候选人摆脱面试的氛围,进入自然的交流状态,这样的转变做得越好,我对他们思考、反应和适应能力的评估难度就会越低。 有时候,我会问候选人跟公司员工见面的感受:他们享受这次会面吗?我们的员工符合他们的期待吗?黑石和他们曾经就职或求职的其他机构有什么不同? 还有的时候,我可能在面试前刚完成一件大事,我会告诉候选人事情的前因后果,看看他们如何反应。大多数候选人都想不到我会这么快就跟他们分享自已的世界,这时他们的反应就很能说明问题。他们是会退却回 避,还是会找到方法积极参与?意想不到的情况会让他们感到紧张或胆怯吗?如果这是个他们一无所知的话题或体验,那么他们是否能够找到共同点、享...-《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