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菠菜菠菜:Head of Research, Ample FinTech Annabella:zCloak Network CMO

2023年区块链领域最引人瞩目的议题无疑是真实世界资产的通证化(Real World Asset Tokenization, RWA)。这一概念不仅在 Web3 世界引起热议,还受到众多国家的传统金融机构和政府监管机构的高度重视,被视为一个战略性的发展方向。例如,花旗银行、摩根大通和波士顿咨询集团等权威金融机构相继发布了各自的通证化研究报告,并积极推进相关的试点项目。

同时,香港金融管理局在其2023年的年度报告中明确指出,通证化将在香港的金融未来扮演关键角色。此外,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与日本金融厅、摩根大通、星展银行等众多金融巨头联手发起了名为“守护者计划”(Project Guardian)的倡议,以深度挖掘资产通证化的巨大潜能。

尽管 RWA 的话题如日中天,但据笔者观察,业内对于 RWA 的理解存在分歧,围绕其可行性和前景的讨论也颇具争议。一方面,有观点认为 RWA 不过是市场炒作,经不起深入探讨;另一方面,也有人对RWA充满信心,看好其未来。与此同时,分析 RWA 不同观点的文章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分享关于 RWA 的认知视角,对 RWA 的现状和未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局限于个人认知,本文内容均为个人观点,如有问题欢迎指出讨论。

字数:本份研报超 28000 字,涵盖面较广,请耐心阅读

核心观点:

  • Crypto 的 RWA 逻辑主要围绕着如何把产生收益的资产(如美债、固收、股票等资产的收益权)的收益权转移至链上、把链下资产放到链上去抵押贷款获取链上资产的流动性以及将各种现实中的各种资产搬到链上去交易(如砂石、矿产、地产、黄金等),体现出的是加密世界对于现实世界资产的单方面需求,在合规方面存在许多阻碍

  • 真实世界资产通证化(Real World Asset Tokenization)的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将会是由传统金融机构、监管机构以及中央银行等权威机构推动建立在许可链( Permission Chain )上的一套使用 DeFi 技术的全新金融体系,而要实现这套体系需要的是计算性体系(区块链技术)+非计算性体系(如法律制度)+链上身份体系以及隐私保护技术+链上法定货币(CBDC、通证化存款、法定稳定币)+完善的基础设施(低门槛钱包、预言机、跨链技术等)

  • 区块链是在计算机和网络发展之后,首个有效支持合约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因此可以说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数字化合约的平台,而合约是资产的基本表达形式,通证(Token)则是合约形成后资产的数字载体,区块链因此成为了资产数字化表达/通证化表达,即数字资产/通证化资产的理想基础设施    

  • 区块链作为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的分布式系统,支持数字化合约的创建、验证、存储、流转和执行以及其他相关操作,解决了传递信任的问题。并且作为一个“计算性体系”,区块链可以满足人类对于“过程可重复,结果可检验“的诉求,因此 DeFi 便成为了一种金融体系中的”计算性“创新,取代了金融活动中”计算性“的部分,自动执行实现了降本增效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可编程性,但是”非计算性“的部分也就是基于人的认知的部分区块链并不能去取代,因此目前的 DeFi 体系并未涵盖信用,基于信用的无抵押借贷在当前的 DeFi 体系中尚未实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区块链目前缺乏表达“关系身份”的身份体系以及没有法律体系保障双方的权益

  • 传统金融体系来说,现实世界资产通证化(Real World Asset Tokenization)的意义在于通过区块链上创建现实世界资产(如股票、金融衍生品、货币、权益等)的数字表示形式,将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好处扩展到广泛范围的资产类别实现交换和结算

  • 金融机构通过采纳 DeFi 技术进一步提升效率,利用智能合约替代传统金融中的“计算性”的环节,按照预定的规则和条件自动执行各类金融交易,增强可编程特性。这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而且在特定情境中,它能够赋予企业新的可能性,尤其是为中小企业(SMSE)在融资难题上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这为金融体系打开了一扇极富潜力的大门    

  • 随着传统金融领域和各国政府对区块链及通证化技术的关注度和认可不断加强,以及区块链基础设施技术的不断完善,区块链正在走向与传统世界架构融合并解决现实世界应用场景中的真实痛点的道路上,针对实际场景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局限在一个与现实世界隔阂的“平行世界”中

  • 在未来存在多个不同辖区、监管体系的准许链格局下,跨链技术对于解决互操作性、流动性割裂的问题尤为重要。未来链上通证化资产将会存在于公有区块链和受监管的由金融机构运作的准许链上,而通过类似于 CCIP 的跨链协议便可以将任何区块链上的通证化资产连接起来实现互操作性,实现万链互通

  • 目前,全球众多国家正积极推进区块链相关的法律与监管框架。与此同时,区块链的基础设施,如钱包、跨链协议、预言机、各种中间件等,都在迅速地得到完善,央行数字货币 CBDC 也在不断的落地应用,能够表达更复杂资产类型的通证标准也在不断出现比如 ERC-3525,加之隐私保护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零知识证明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及链上身份系统的日趋成熟,我们似乎正处于区块链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前夕中

目录

一.资产通证化背景介绍

  • Crypto 视角下的 RWA

  • TradFi 视角下的 RWA    

二.从区块链第一性原理出发,区块链解决了什么问题?

  • 区块链是资产通证化表达的理想基础设施

  • 区块链满足了人类对于“计算性”的诉求

  • DeFi 是“计算性”的金融创新

三.资产通证化: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变革性

  • 建立可信全球支付平台、降本增效

  • 可编程性以及透明性

四.实现资产通证化 Mass Adoption 还需要什么?

  • 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保障以及准许链

  • 身份体系与隐私保护

  • 链上法定货币

  • ·预言机与跨链协议

  • ·低门槛钱包

五.未来展望

一.资产通证化背景介绍

资产通证化指的是在可编程区块链平台上将资产以通证(Token)的形式表达的过程,通常可被通证化的资产分为有形资产(房地产、收藏品等)和无形资产(金融资产、碳积分等),这种将记录在传统账本系统上的资产转移至一个共享的可编程账本平台[1]的技术对于传统金融体系来说是一种颠覆性的创新,甚至将会影响整个人类未来的金融和货币体系。    

首先笔者要提出一个观察到的现象:“关于 RWA 资产通证化的认知主要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看法的群体”,笔者将其称为 Crypto 的 RWA 和 TradFi 的 RWA,而本文讲述的 RWA 为 TradFi 视角的 RWA。

  • Crypto 视角下的 RWA

首先来讲讲 Crypto 的 RWA:Crypto 的 RWA 笔者将其称为是 Crypto 世界对于现实世界金融资产收益率的单方面需求,主要背景是在美联储不断加息缩表的大背景下,高息大幅影响风险市场的估值,缩表大幅抽取了加密市场流动性,导致 DeFi 市场的收益率不断下降,此时高达5%左右的美债无风险收益率成为了加密市场的香饽饽,其中热度最高的莫过于今年 MakerDAO 大举购买美债的行为,截止至2023年9月20日 MakerDAO 已购买超29亿的美债等现实世界资产。

RWA 资产通证化未来蓝图:底层逻辑全景式梳理与大规模应用实现路径三万字研报

数据来源:https://dune.com/steakhouse/makerdao

MakerDAO 购买美元国债的意义在于 DAI 可以借助外部信用的能力使其背后支持的资产多元化,并且借助美国国债带来的长期额外收益可以帮助 DAI 稳定自身汇率,增加发行量的弹性,并且在资产负债表中掺入美国国债的成份可以降低 DAI 对 USDC 的依赖程度,减少单点风险[2]。不仅如此,由于美债收入会全部流入 MakerDAO 的国库中,MakerDAO 近期也通过将其美债的部分收益分享出来,将 DAI 的利率提升至8%来提高 DAI 的需求[3]。    

MakerDAO 的做法显然不是所有项目都可以复刻的,随着 MRK 代币价格的暴涨以及市场对 RWA 概念炒作的情绪高涨,除了一些规模较大走合规路线的 RWA 公链项目外,各种 RWA 概念项目层出不穷,现实世界中的各种资产被想尽办法搬到区块链上进行通证化出售,其中不乏一些比较离谱的资产,导致了整个 RWA 赛道的鱼龙混杂。

在笔者看来,Crypto 的 RWA 逻辑主要围绕着如何把产生收益的资产(如美债、固收、股票等资产的收益权)的收益权转移至链上、把链下资产放到链上去抵押贷款获取链上资产的流动性以及将各种现实中的各种资产搬到链上去交易(如砂石、矿产、地产、黄金等)。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 Crypto 的 RWA 体现出的是加密世界对于现实世界资产的单方面需求,这在合规方面还存在许多阻碍,MakerDAO 的做法实际上是 MakerDAO 团队通过合规途径出入金(如Coinbase、Circle),并通过正规途径购买美国国债以获取其收益,而非在链上销售这些收益。值得注意的是,实际在链上的所谓 RWA 美债并非美国国债本身,而是其收益权,并且这个过程还涉及将美国国债产生的法定货币收益转化为链上资产的步骤,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和摩擦成本。

RWA 概念的迅速崛起不仅仅需要归功于 MakerDAO 。事实上,来自传统金融界的花旗银行发布的一份题为《金钱、代币与游戏》的研究报告也在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份报告揭示了许多传统金融机构对 RWA 的浓厚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市场上大量投机者的热情。他们纷纷传播关于各大金融机构即将加入这一领域,从而进一步推高了市场的期待和炒作氛围。    

  • TradFi 视角下的 RWA

若从 Crypto 的视角来看 RWA,其主要表达的是加密世界对于传统金融世界资产收益率的单边需求。如果建立在这个逻辑上站在传统金融的视角上看,加密市场的资金规模相比于传统金融动则数万亿规模的市场来说基本是微乎其微的,不管是美债还是其他任何金融资产,如果是为了多一个区块链上的销售途径是大可不必的。从下图的可视化市场规模对比图中我们便可以看到加密市场和传统金融市场之间的规模差异。

RWA 资产通证化未来蓝图:底层逻辑全景式梳理与大规模应用实现路径三万字研报

所以从传统金融(TradFi)视角看,RWA 是传统金融与去中心化金融(DeFi)之间的双向奔赴。对传统金融世界来说,基于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的 DeFi 金融服务是一种革新的金融科技工具。传统金融领域的 RWA 更加关注的是如何结合 DeFi 技术来实现资产的通证化,以赋能传统金融体系,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及解决传统金融存在的痛点。焦点在于通证化给传统金融体系带来的益处,而不仅仅是寻找一个新的资产销售渠道。

笔者认为对 RWA 的逻辑进行区分是必要的。因为不同视角下的 RWA,其背后的底层逻辑和实现路径大相径庭。首先,在选择区块链的类型上,两者有着不同的实现路径。传统金融的 RWA 走的是基于许可链(Permission Chain)的路径,而加密世界的 RWA 则是基于公共链(Public Chain)的路径。    

由于公共链具备无准入要求、去中心化、匿名性等特性,加密金融的 RWA 不仅项目方将面临较大的合规阻碍,对于用户来说遇到 Rug 等不良事件时也没有法律权益保障,更何况黑客行为肆虐对用户的安全意识有着较高要求,因此公链可能并不适合大量的现实世界资产在上面进行通证化发行和交易。

而传统金融 RWA 基于的许可链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合规提供了基本前提条件,同时链上进行 KYC 建立链上身份体系是实现 RWA 的必要前提,在有法律体系保障的前提下拥有资产的机构可以合规合法的发行/交易通证化资产,与 Crypto 的 RWA 不同的是在准许链上机构发行的资产可以是原生链上资产而不是与链下已经存在的资产进行映射,这种原生链上金融资产的 RWA 带来的变革潜力将是巨大的。

总结一下笔者本文的核心观点,笔者认为真实世界资产通证化(Real World Asset Tokenization)的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将会是由传统金融机构、监管机构以及中央银行等权威机构推动建立在准许链上的一套使用 DeFi 技术的全新金融体系,而要实现这套体系需要的是计算性体系(区块链技术)+非计算性体系(如法律制度)+链上身份体系(DID、VC)+链上法定货币(CBDC、通证化存款、法定稳定币)+完善的基础设施(低门槛钱包、预言机、跨链技术等)。    

本文以下内容将从区块链的第一性原理出发,带领读者对笔者提到的每个环节进行详细阐述其原理并举出实际应用案例以支持笔者观点。

二.从区块链第一性原理出发,区块链解决了什么问题?

  • 区块链是资产通证化表达的理想基础设施

在探讨区块链的第一性原理之前,我们需要对区块链的实质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孟岩老师在《什么是数字资产?》[4]一文中对数字资产的定义和区块链的实质有了十分全面的论述,文中提及到:**文字和纸张作为一项技术被认为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对人类文明有着无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它的影响很可能超过了所有其他技术的总和。**它们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信息传播和支持合约/指令两大应用领域。

在信息传播的应用领域中,通过文字记录,可以低成本地复制、编辑、传播知识和信息,推动了知识的广泛传递和思想的普及。在支持合约/指令的应用领域中,文字也可以记录和传达各种指令,比如古代的皇帝通过文书发送军令和情报,官僚系统通过文字传达指令,商业活动也可以通过文字形成合约记录协议事项,形成共识甚至法律条文,保存证据,便于未来监管仲裁。

这两种应用场景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在信息传播领域,人们追求的是低成本、无损复制和编辑的便利性;而在合约和指令的传递方面,真实性、不可抵赖性和不可篡改性被视为更为重要的属性。为了实现这些需求,人们发展了多种复杂的防伪印刷技术,并且至今仍广泛采用手写签名以及其他验证方法来确保信息的可靠性。    

当互联网诞生人类进入数字时代后,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的信息传递系统,极大地满足了信息传播场景的需求。互联网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低成本、无损和方便的传递,为全球知识和信息的共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而此时,信息的传递和分享变得前所未有得简单和快速,无论是学术知识还是日常信息,都可以迅速地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分享,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但是互联网在处理合约/指令体系时却遭遇了困境,尤其是在涉及权威和信任性的场景中,如企业运营、政府决策和军事指挥等,信息的可信性变得至关重要。在这些场合下,单纯依赖互联网传递的信息可能会因为可信度不足而导致重大的风险和损失。这是因为,互联网主要围绕着信息传播的第一应用场景来发展,强调信息的快速、广泛和便捷的传递,却常常忽视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试图通过中心化的决策和信任第三方来弥补这一缺陷并成为了实现可信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然而,中心化的权力结构会导致权利的集中和滥用,使得信息传递变得不透明和不公平。信任第三方的介入又可能带来更多的安全隐患和信任危机,因为第三方本身也有可能成为不可信的信息源。    

因此,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处理合约与指令体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区块链,作为一种具备去中心化、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质的分布式账本,能够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意味着人们不再需要依赖中心化的机构或第三方来建立信任。这种创新性的技术为合约和指令体系中的信息传递问题带来了新的视角和解决途径,使得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得以在无需中心化验证的前提下被保证。

如果说互联网是文字-纸张技术在信息传播场景下的数字化升级,那么区块链无疑是在支持合约/指令场景中文字-纸张技术的数字化升级。因此,我们可以将区块链片面得辨识为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的分布式系统,它支持数字化合约的创建、验证、存储、流转和执行以及其他相关操作。可以说区块链是在计算机和网络发展之后,首个有效支持合约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因此由于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数字化合约的平台,而合约是资产的基本表达形式[4],通证(Token)则是合约形成后资产的数字载体,区块链因此成为了资产数字化表达/通证化表达,即数字资产/通证化资产的理想基础设施。

RWA 资产通证化未来蓝图:底层逻辑全景式梳理与大规模应用实现路径三万字研报

图片来源:https://www.defidaonews.com/article/653729

  • 区块链满足了人类对于“计算性”的诉求

区块链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可以对资产进行通证化的基础设施,而智能合约就是一种最基本的数字资产表现形态,并且以太坊的图灵完备性给智能合约提供了可以表达多种不同类型的资产形态,因此也诞生了同质化通证(FT)、非同质化通证(NFT)、半匀质化通证(SFT)等通证标准。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只有区块链可以实现对资产的数字化表达?因为区块链在确保其不被操控的前提下解决了“计算性”的问题,也就是**“过程可重复,结果可检验”,笔者也将“过程可重复,结果可检验”**认为是区块链的第一性原理,因为区块链的运作机制正是基于此:当一个节点记录了一次交易后,众多其他节点会重新执行记录过程(过程可重复);如果声明的结果与节点自行验证的结果一致,那么它就会被视为是区块链世界中的“既成事实”并被永久记录下来[5]。

当我们去看待区块链可以解决什么问题的时候,把问题拆解“计算性体系”和“非计算性体系”会帮助我们更清晰的洞察本质,区块链可以解决的问题是“计算性体系”的问题,也就是基于“过程可重复,结果可检验”的事务,而“非计算性体系”则包含了那些无法实现“过程可重复,结果可检验”的事务,如受人的认知影响的事务。因为,如果人的认知、思考和判断都是“过程可重复,结果可检验”的话,那么人类不就是一群只会对同一刺激作出同一反应的机器人吗?

自古至今,人类一直都有着“过程可重复,结果可检验”的计算性诉求。只不过由于科技发展不足,所以人类只能用肉体和认知去模拟这一“计算性”过程,例如用石头计数或用结绳记录这种最原始的手段,在古代中国人发明了算筹和算盘这种工具来满足了当时日益增长的“计算性”诉求,但是由于人会出错,人类并不能很好的实现“过程可重复,结果可检验”。但随着计算机的诞生,“过程可重复,结果可检验”的这个过程就可以在电脑中的程序固化下来,随着满足“计算性”诉求的工具不断迭代升级也让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质的飞跃,成为了一种推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但是在互联网这种中心化的“计算性体系”中,当人的主观意识掺杂干扰这种“计算性体系”的时候,就会让“过程可重复,结果可检验”失效,比如黑客可以通过篡改程序让其产生不同的输出结果,从而影响到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从而阻碍了信任的传递和构建。

随着区块链的诞生,一种新的满足“计算”诉求的工具诞生了,便是当区块链这个计算性体系实现去中心化后,人的主观意识就越难对这个计算体系进行干扰,例如黑客如果要想篡改智能合约输出的结果,那么黑客可能就需要控制该区块链50%以上的节点进行篡改才可能实现,并且这种攻击往往成本收益不成正比,因此在区块链在非极端情况下可以很好的满足人类对于“计算性”的诉求。

  • DeFi 是“计算性”的金融创新

自从以太坊和智能合约的问世,区块链以其天生的金融属性,在金融领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金融成为其最主要的应用场景之一。因此,去中心化金融(DeFi)应运而生,成为了区块链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场景。

DeFi 是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它依托分布式账本技术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如借贷、投资或交换加密资产,无需倚赖传统的中心化金融机构。DeFi 协议将这些金融服务用一套智能合约来实现,即对传统金融操作逻辑进行编程自动执行的程序。因此,DeFi 用户在交易时不是与另一方进行交互,而是与这些能够汇集其他 DeFi 用户资产的程序进行交互,以维持对他们资金的控制[6]。    

区块链作为一种“计算性体系”,我们可以将 DeFi 这种由智能合约组成的金融体系看作是在金融领域”计算性“的创新,智能合约能够取代传统金融中“计算性”的一些环节,例如金融活动中那些依赖人工或机械来“通过重复一个过程获得一个确定性结果”的步骤,如清算、结算、转账以及一些不依赖于人的认知的重复性工作。简而言之,DeFi 能够使传统金融活动中那些需人工参与且耗时的步骤全由智能合约来执行,从而显著降低了金融活动的交易成本、消除结算延时以及实现自动化执行和可编程性。

“计算性体系“对应的概念是”非计算性体系“,也就是人的认知,区块链是一种纯计算性的体系,只能解决计算性的问题,不能解决认知层面的问题,认知体系对应在金融体系里可以理解为信用体系,如信贷中的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系统,尽管具有相同的工作收入和银行流水等信息,对于应授信的具体额度,不同的银行可能会有不同的判断。

例如,同一客户在一家银行可能获得10000美元的信贷额度,而在另一家银行可能获得20000美元。这种差异并非基于可重复、可验证的计算过程,而是深受人类认知、经验和主观判断的影响。每家银行都有自己的风险控制系统,但在具体的授信决策中,人的认知因素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认知层面的决策,带有不可重复和不可全面验证的特点,因为它们融合了人的主观性和对非黑白是非问题的解读。    

又或者是债务关系,债务问题是否可以通过将债务合同上链和自动化还款步骤来解决赖账现象呢?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对债务本身进行解析。债务不仅仅是一份合同或一种形式,它是基于人们之间的相互认知和信任构建的关系。从本质上讲,债务关系的确立并不仅仅依赖于合同的形成,它更多地依赖于人的认知。

区块链技术能够将债务合同这个“本体”上链,并通过编程对合同进行规则设定,实现还款流程和债务转移的自动化。这一流程是可预测和可验证的,因为它依赖于固定的规则保证“过程的重复性和结果的可验证性”。然而,这个系统的运行并不涉及到人的认知层面。

虽然债务合同这个“本体”在技术上得到了客观的确认和保障,但债务关系的形成、变更乃至解除,却是建立在人的认知之上。这种认知是无法被编程、无法被上链的。人的认知不是一个“可重复、可检验”的过程,它可能随环境、情绪、信息的变化而变化。当债务人的认知发生变化,他们可能会选择不履行债务,即所谓的“赖账”。因此上链无法解决赖账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认知层面的问题而不是计算性的问题。

有人或许会问,DeFi 的借贷协议不是可以通过智能合约清算解决借款人赖账的问题吗?DeFi 上借贷的行为难道不是一种信用体系的行为吗?Compound 法律总顾问 Jake Chervisnky 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论述:DeFi 借贷协议本身并不存在借贷,而是一种利率协议[7]简单来说就是 DeFi 借贷本身并不产生任何信用,大多数 DeFi 借贷协议都依赖于相同的基本机制来发挥作用:超额抵押和清算。即借款人要想借款首先需要抵押超过借款额的抵押品,如抵押100元的 ETH 借出65元的 USDT,这种借贷本质上是一种“计算性杠杆”,并没有产生出任何的信用,借款人不依赖任何未来付款、信任或声誉的承诺。    

简单总结一下,区块链作为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的分布式系统,支持数字化合约的创建、验证、存储、流转和执行以及其他相关操作,解决了传递信任的问题。并且作为一个“计算性体系”,区块链可以满足人类对于“过程可重复,结果可检验“的诉求,因此 DeFi 便成为了一种金融体系中的”计算性“创新,取代了金融活动中”计算性“的部分,自动执行实现了降本增效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可编程性,但是”非计算性“的部分也就是基于人的认知的部分区块链并不能去取代,因此目前的 DeFi 体系并未涵盖信用,基于信用的无抵押借贷在当前的 DeFi 体系中尚未实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区块链目前缺乏表达“关系身份”的身份体系以及没有法律体系保障双方的权益。

三.资产通证化对于传统金融的颠覆性在哪?

金融服务以信任为基础,以信息为赋能。这种信任依赖于维护记录完整性的金融中介机构,这些记录涵盖所有权、负债、条件和契约等方面,它们通常分散在独立运作的不同系统或账本中,这些机构保持和验证财务数据,使得人们能够信任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由于每个中介机构都持有不同的拼图碎片,因此金融系统需要进行大量事后协调以对账并结算交易确保所有相关的金融数据的一致性。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耗时的过程。例如在跨境交易的背景下,由于需要遵守各国不同的法规和标准,以及涉及多个不同的金融机构和平台,这一过程尤为复杂,使得交易结算周期往往较长,通常需要一到四天才能结算,这一过程增加了交易的成本以及降低了交易效率[8]。    

区块链作为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在解决传统金融体系中普遍存在的效率问题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它通过提供一个统一的、共享的账本,直接解决了由多个独立账本带来的信息割裂问题,极大地提升了信息的透明度、一致性及实时更新能力。而智能合约的应用进一步增强了这一优势,允许交易条件和契约被编码并在满足特定条件时自动执行,显著提高了交易效率并缩减了结算时间和成本,特别是在处理复杂的多方或跨境交易的场景下。

因此资产通证化(Tokenization)越来越被传统金融所接受,根据纽约梅隆银行(Bank of New York Mellon)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其采访的271家金融机构中有97%的机构认为通证化会给资产管理带来一场全新的变革[9],这充分的体现出了区块链在金融领域中的潜力。

RWA 资产通证化未来蓝图:底层逻辑全景式梳理与大规模应用实现路径三万字研报

图片来源:

https://www.bnymellon.com/content/dam/bnymellon/documents/pdf/insights/migration-digital-assets-survey.pdf

因此,对于传统金融体系来说,现实世界资产通证化(Real World Asset Tokenization)的意义在于通过区块链上创建现实世界资产(如股票、金融衍生品、货币、权益等)的数字表示形式,将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好处扩展到广泛范围的资产类别实现交换和结算。    

金融机构通过采纳 DeFi 技术进一步提升效率,利用智能合约替代传统金融中的“计算性”的环节,按照预定的规则和条件自动执行各类金融交易,增强可编程特性。这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而且在特定情境中,它能够赋予企业新的可能性,尤其是为中小企业(SMSE)在融资难题上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这为金融体系打开了一扇极富潜力的大门。

为了深入探讨通证化对金融体系潜在的变革力量,本文将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具深度的分析框架:

  • 建立可信全球支付平台、降本增效

在人类的日常生活、金融活动、贸易活动的各个方面中,清算和结算无处不在,成为维护经济流动的关键环节。这两个过程虽然在生活中极为常见,但往往并不为大众所关注,它们却是确保交易顺利进行的背后力量。

在我们日常的购物、支付工资、分摊账单等活动中,都涉及到清算和结算的过程。平时与朋友分摊费用时,我们也在进行一种简化的清算与结算过程——计算每人应付金额、进行转账等。又或是当我们使用支付宝或微信进行电子支付时,支付平台要经过一系列的清算过程,来确认支付的款项从我们的账户中准确无误地转移到商家的账户中,对于用户来说,只是进行了一个支付动作钱就转移过去了,但实际上在简单的支付动作这背后还涉及到许多清算结算的流程(如下图[10])。

RWA 资产通证化未来蓝图:底层逻辑全景式梳理与大规模应用实现路径三万字研报

图片来源:https://www.woshipm.com/pd/654045.html

根据支付结算系统委员会(CPSS)对于清算和结算的定义,CPSS 将清算系统定义为一系列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提交和交换与资金或证券转移有关的数据和文件的程序安排。这一切首先开始于为交易参与方建立一个“净头寸”,也就是抵消掉双方的债务,这一步叫作“轧差”(netting)[11]。

随后进行的清算则指的是交换、协商并确认支付指令或者证券转移指令的过程,清算发生在结算之前。结算指的是包括卖方转移证券或者其他金融工具给买方,并且买方转移资金给卖方的过程,是整个交易的最后一步。结算系统保证了资金和金融工具的转移能够顺利进行。

简单来说,简单来说清算就是双方对支付指令的发送、接收、核对确认并达成对于待支付资产的最终共识,结算就是根据清算结果进行资产转移,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深入解释这一过程:

清算(Clearing)

设想你和朋友们在餐厅共进晚餐后决定分摊账单。大家各自声明了自己所消费的金额,接着共同核算每人应支付的数额。在此场景下:

  • 金额确定:每位朋友宣布的消费额即类似于支付指令。

  • 交流与核对:大家相互通报自己的消费并核实总金额,此环节相当于清算中的发送、接收和确认支付指令的步骤。    

  • 总额计算:在核算总账单后,确定每个人应承担的金额,这一行动等同于交换支付信息并确认最终待结算头寸(即各自应支付的金额)。

因此,清算是一个“验证和准备”的步骤,各方确认待支付的金额,并为下一步的结算做好准备。

结算(Settlement)

在例子中,当各位了解自己需支付的金额后,下一步便是实际付款。大家各自支付各自的部分,总和即为餐厅的总账单。此时:

  • 付款:每人实际支付的金额类似于资金转移的步骤。

  • 核实:所有人确认各自的支付是否准确无误,验证每位成员是否已经支付了正确的金额,这与结算过程中确认资金正确转移的步骤相似。

  • 通知:如果有一位朋友负责收集所有款项并一次性支付账单,那么当他完成支付后,他会通知其他人支付已完成。这个通知步骤与结算完成后通知各方的程序类似。

因此,结算指的是资金实际从一方流向另一方,并确认交易的完成。

由此可见,在传统金融体系中,清算和结算是一个“计算性”的核算和确认的过程。各方通过不断核对和验证来达成共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产转移。这个过程需要多个金融部门的协作和大量的人力成本,而且可能面临操作错误的风险和信用风险。    

1974年6月28日,一起令人瞩目的银行破产事件引发了国际金融界的广泛关注,即赫斯塔特银行的崩溃,暴露了跨境支付信用风险以及其潜在的巨大破坏力。在那天,几家德国银行进行了一系列的德国马克对美元的外汇交易,目的是将美元汇往纽约,而交易的对手方正是赫斯塔特银行。

不过,由于德国和美国分属不同的时区,交易清算的过程遭遇了不小的时间延误。这一时间差造成了美元并未即时转入对手方银行的账户,而是在赫斯塔特银行中“滞留”。简言之,预期的美元支付并未按计划实施。在那几个关键的小时内,赫斯塔特银行接到了来自德国官方的清算命令。

由于支付能力的缺失,它未能将相应的美元款项汇至纽约,最终走向了破产的深渊。这场突如其来的破产事件带来的冲击波,使从事外汇交易的多家德国和美国银行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该事件的发生也促进了实时全额结算系统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建立[12]由此可见结算和清算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重要性。

区块链借助其分布式账本的特性以及数据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通过智能合约提供了一种原子结算(Atomic Settlement)的交易方式,当一方向另一方支付某种资产时,对方也会同时向支付方支付相应的资产,消除了清算结算带来的风险和成本的同时实时结算带来了交易效益的巨大提升。

通过将区块链技术融入跨境支付结算中,我们揭示出其深远的意义:它构建了一个高效的点对点支付网络,缓解了传统跨境支付方式中清算时间过长的问题。通过排除第三方机构的介入,实现了全天候支付、即时收款、轻松提现,并顺利满足了跨境电子商务支付结算服务的便利需求。此外,它以较低的成本创立了一个全球一体化的跨境支付信任平台,减轻了由跨境支付欺诈所带来的资金风险[13]。    

由国际清算银行创新中心 (BISIH)、法国中央银行 (Bank of France)、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和瑞士中央银行瑞士国家银行 (Swiss National Bank) 合作进行的马里亚纳计划(Projeto Mariana)于2023年9月28日发布了测试报告,该计划成功验证了将自动做市商 (AMM)用于通证化央行数字货币 CBDC 的国际跨境交易和结算的技术可行性[14]。

RWA 资产通证化未来蓝图:底层逻辑全景式梳理与大规模应用实现路径三万字研报

图片来源:https://www.bis.org/publ/othp75.htm

总的来说,传统金融体系中的支付行为往往伴随着繁琐的清算和结算流程,不仅产生额外成本,还因结算延迟而效率低下,同时还要面对人为差错、信用风险以及严格的时间窗口限制等问题。而使用区块链和 DeFi 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方案。

通过区块链技术,交易流程得以优化,中间环节被削减,从而大幅降低相关成本。这种技术避免了传统金融结算的漫长等待时间,实现了真正的全时全天候市场运作,特别是在跨境支付方面大大提高了处理速度和准确率。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间接获得的利润提升可能会远超直接的成本节约,从而在更广阔的层面上促进金融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 可编程性以及透明性

对于传统金融体系来说,真实世界资产通证化的可编程性和透明性将带来颠覆性的改变,我们可以以金融衍生品为例来说明可编程性和透明性带来的颠覆性,金融衍生品(Financial Derivatives)在传统金融市场中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市场,预估名义价值规模超过千亿美元[15],其中衍生品市场的种类庞大而复杂,包括股票、固定收益、外汇、信贷、利率、大宗商品和其他市场上不同类型的合约。这些类型的合约包括期权(普通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以及奇异期权)、认股权证、期货、远期和掉期等。

正是金融衍生品杠杆效应的巨大潜力,使其能够创造出远超底层资产价值数十倍的资产规模。其中,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一个由金融衍生品触发的全球金融灾难的经典案例。在这次危机中,银行将一系列抵押贷款打包,形成一个特殊的金融产品——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简称 MBS)并将其销售给投资者。对银行来说,这种做法能够转移原有的贷款风险,通过出售这些打包的抵押贷款获得现金流,并以此赚取利差。对于银行而言,每笔贷款的发放几乎变成了一笔利润的创造,这就产生了极大的风险。

影片《大空头》生动展现了这一现象:当一笔住房贷款就意味着一笔利润,且风险已与银行无关时,银行倾向于无止尽地制造房贷合同。当信用良好的购房者都被消耗完毕,银行倾向于寻找其它信用不佳的个体继续这个游戏,一个没有任何抵押品的人,甚至能够以自己的狗的名义在银行获得贷款。这些质量不佳的“次级贷款[16]”成为后续引发金融海啸的导火索。    

在美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和低利率宽松货币政策的大背景下,银行不停放出次级贷款,而华尔街的金融机构们也发明出了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品,如债务抵押证券(CDO),这是一种将各类 MBS 打包的金融工具;以及将各种 CDO 和信用违约掉期(CDS)进行打包的合成 CDO 等。

最终,市场上涌现了层出不穷、错综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以至于人们完全无法追踪这些产品背后到底支持着哪些实体资产。加上大量次级贷款混入被评为“低风险”的金融衍生品中,由于评级的失真,高风险资产只需支付极低的保费。这些层层叠加、包装后的衍生品被销售给各式各样的券商和投资者,整个金融系统的杠杆率迅速飙升,变得岌岌可危。

随后,美国开始提高利率,贷款利息的增加导致大量借款人违约,这一问题首先在次级贷款市场上显露,但由于次级贷款被包装在资产支持证券(ABS)、MBS,甚至 CDO 中,这一问题迅速波及整个金融市场。众多表面上看似高等级、低风险的金融衍生品突然暴露出了巨大的违约风险,而投资者对这些衍生品实际风险几乎一无所知。市场信心大受打击,金融市场遭遇大规模抛售,成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触发因素。这一切,源于金融市场的混乱、不透明以及过于复杂的结构体系。

由此可见透明性对于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是多么重要,我们可以设想如果通证化这个技术在2008年之前就开始使用的话,投资者可以轻易的穿透了解其底层资产,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金融危机了。不仅如此,对金融衍生品进行通证化还可以提高资产证券化过程的多个阶段的效率,如服务、融资和结构(即分级)阶段[17]。    

例如,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使用半匀质化通证标准 ERC-3525 来打包资产,ERC-3525 的数字容器特性可以将非标资产打包成为一种可拆分组合的标准资产,使用智能合约将其进行分层(优先夹层劣后),并且还可以将资产的现金流进行编程,降低运营和第三方成本,极大的提高资产透明度和结算确定性。

当使用区块链时,监管机构的监控作用可以部分地由平台承担。当关键信息,如卖方提交的文件、过去的记录和更新对于区块链平台上的所有关键利益相关者可见时,单一方面的治理事实上变成了多方治理。也就是说,任何一方都有权分析数据并检测异常,这种及时的信息披露可以降低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17]。

为了进一步理解可编程性和透明性给传统金融体系带来的益处,其中澳洲初创公司 Unizon 入选澳大利亚中央银行 CBDC 试点项目基于 ERC-3525 的“数字发票通证化”项目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18]在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保理(Factoring)是一种常见的业务模式。它允许企业将应收账款以一定的折扣价格出售给第三方(通常是保理公司),从而获取必要的融资,改善自身的现金流状况。

但是由于票据的证伪难题,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充足的信用支撑,投资人无法对大量的中小企业进行合理风控。导致中小企业在现实中普遍存在融资难题,如果中小企业无法接受账期的延迟支付,就很难接到大企业的订单;但接受大企业的订单,又会导致企业的流动资金紧张,增加现金流断裂的风险。    

通过对票据进行通证化,我们可以利用私钥签名的方式在开票过程中加入一个确认(Confirm)步骤。一旦确认,票据就会生成并附带双方的确认签名,确保了票据是在双方已确认的状态下生成的。考虑到账期拖欠实际上等同于卖家向买家提供的一种形式的贷款,如果能够有效地解决票据真伪问题,卖家就能够依托买家的信誉将这个应收账款以一定的折扣率售卖给保理机构,从而得到贴现款项。

得益于使用 ERC-3525 进行通证化的现金流可编程能力,在“数字发票通证化”的场景中将支付票据进行通证化。通过 ERC-3525 创建一对账户:支付账户(Payable)和应收帐款账户(Receivable)。这两个账户之间像形成了一种类似于量子纠缠互相绑定的支付通道,只要买家向支付账户汇款,资金就会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分发到应收帐款账户中。这意味着无论应收帐款被拆分为多少份,无论最终落入谁的手中,最后都会按照预定的比例转移到应收帐款账户中,这是在传统金融体系中成本极高且难以实现的操作,使用通证化技术可以大大增加了供应链金融保理业务的流动性和可组合性以及降低运营成本。

RWA 资产通证化未来蓝图:底层逻辑全景式梳理与大规模应用实现路径三万字研报

图片来源:

https://mirror.xyz/bocaibocai.eth/q3s_DhjFj6DETb5xX1NRirr7St1e2xha6uG9x3V2D-A

总结一下,通证化的可编程性和透明性对于传统金融体系的影响是巨大的,使用区块链平台带来的透明性不仅可以降低传统金融体系中的金融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且通证化的可编程性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大门,使得许多在传统金融体系中难以实现的操作成为可能,极大地减少了需要人工干预和第三方参与的成本。这不仅大幅增强了金融服务的流动性和可组合性,还为创新带来了空间,有潜力孕育出前所未有的金融产品类型。    

四.实现资产通证化Mass Adoption还需要什么?

通证化无疑为传统金融体系带来了革命性的创新,但想要这一创新真正应用到现实的应用场景中,我们仍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以下列出了一些实现资产通证化大规模应用所需考虑的关键因素:

  • 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保障以及准许链

区块链作为一种纯“计算性体系”,只能解决人们对于“计算性”事物的诉求(降低摩擦成本、可编程性、可追溯性等),而对于关系确权、是非判断、权益保障等的诉求则需要一套基于认知的非计算体系来解决,例如完善的法律监管体制,因为法律和监管体系无法依靠一套固有的程序来执行,对于法律的执行、判定以及对风险的判定、掌控都是基于人的认知,而这正是公有区块链中无法满足的诉求,且不说公链生态中黑客横行、安全事故频出,在公链上当用户钱包被盗时,资产几乎不可能找回也无处维护权益,公链开放和匿名的特性也使得监管和法律难以执行。

现实资产通证化在传统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中涉及到大量的资产发行、交易等操作,对于掌握核心资产的金融机构来说,合规和安全保障是主要的诉求,想象一下如果某金融机构在公链上发行了几亿美金的通证化金融资产,结果被朝鲜的黑客组织盗走了所有资产,在这种情况下既无法挽回资产损失也无法对犯罪者进行法律制裁,显然这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金融行业需要依靠一系列法律保障措施来保护投资者免受欺诈和滥用行为、打击金融犯罪和网络不法行为、维护投资者隐私、确保行业参与者满足某些最低标准,并在出现问题时提供追索机制。因此只有准许链才可以同时满足“计算性”和“非计算性”的诉求,我们可以想象在未来可能每个国家地区拥有不同的法律监管体系,而每个地区都会有遵守该地区法律监管体系的准许链来承载通证化的现实资产。

  • 身份体系与隐私保护

关系型身份 vs 契约型身份

若区块链希望与现实世界紧密结合并实现大规模应用,一个完整的链上身份体系则是关键中的关键。长期以来,区块链因其匿名性质而难以揭示钱包持有者的真实身份,而一个缺乏身份认证的系统自然难以建立信用。而信用是人类社会认知的产物,它依赖于人与人之间深层的社交联系。事实上,区块链世界一直缺少一个基于人际关系的“关系身份”体系。这种体系不是简单的身份标签,而是一个能反映个体在社会网络中各种角色和关系的复杂结构。

早在150多年前,英国古代法学家亨利·梅因就启发人们深入思考身份的本质[30]。他提出身份有两大类:一是“关系型身份”,它源于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人际关系,如一个人作为父亲、具有某国国籍,或是身份为公务员、军人等。这种身份是社会属性的体现,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以及与他人的关联。    

另一种身份类型是基于“契约执行”的“契约型身份”体系,如劳务协议、公司组织结构、以及合同条款等形式的契约。在区块链领域,这可以类比为由智能合约交互构成的“身份”属性,例如钱包的余额、与智能合约的互动历史,以及由智能合约所生成的状态等。

RWA 资产通证化未来蓝图:底层逻辑全景式梳理与大规模应用实现路径三万字研报

图片来源:

撑起“Web3 III”的支柱:信息 、契约 、 身份,“中心化”依然不可或缺

多年来,区块链在本质上一直是一个纯粹的“计算性体系”,其中仅存在“契约型身份”。具体而言,链上的信息仅限于无实名的钱包地址、其余额、交易历史等数据。尽管人们试图利用这些数据元素在链上构建一种“关系型身份”体系,但由于这种基于合约的身份体系缺乏表达社会人际关系的能力,它不能完全捕捉或复制“关系型身份”所涵盖的社会维度和人类互动。

这个局限性是阻碍区块链领域,特别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缺乏基于信用的无抵押借贷系统。纯粹基于契约的身份认证无法捕捉个体的信誉和信任,这是因为信用建立在复杂的人类社会关系之上,而非仅仅是智能合约的历史记录或账户余额。为了实现这样的信用系统,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性的解决方案,还需要一种能够理解和反映人类社会复杂关系网络的机制。    

当前,区块链世界的身份体系现状远未达到支持现实世界资产通证化所需的大规模应用条件。除了“契约型身份”体系,区块链还需要可以承载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信用体系的“关系型身份”体系,因为在人类社会中,信用是建立在深层的、多维的社会互动之上的。它不是个体可以单方面赋予自己的属性,而是由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行为、声誉和他人的认可共同塑造的。更重要的是,这种信用系统往往需要权威的第三方机构来认证和背书,以确保其公信力和权威性。例如,在现实世界中,政府或其他权威机构颁发的身份证明和相关文件,是个体身份和信誉的重要标志。

总结一下,区块链要想结合现实世界实现大规模应用,在身份体系上需要结合”关系型身份“体系与“契约型身份”体系,而要实现“关系型身份”体系就需要引入能够验证个体社会关系和信誉的权威第三方(例如政府机构、监管机构等)为链上的身份进行赋予、认证、背书等操作,同时也需要技术上的创新来确保身份数据的安全、隐私以及不可篡改性。

  • W3C 标准的 DID+VC 身份体系

现实世界资产通证化要想实现大规模应用及实现,在技术上还需要一套身份方案的最优解,以达到数据自主权、隐私保护、监管合规、以及互操作性的动态平衡。W3C 标准下的 DID+VC 体系或许会是这个待解决问题的一部分答案。

要想实现现实世界资产的通证化并推广大规模应用,技术层面上亟需一套综合的身份解决方案,该方案需在数据主权、隐私保护、监管合规,以及互操作性之间找到动态平衡。W3C 的 Decentralized Identifiers(去中心化身份标识 DID)和 Verifiable Credentials(可验证凭证 VC)体系可能为这个复杂问题提供了部分解决方案。    

在数字身份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见证了几个重要的转变阶段:从中心化身份管理,即身份信息完全受单一权威机构控制;到联盟身份认证,这允许用户的身份数据具有一定的可移植性,并可实现跨平台登录,例如通过微信、谷歌账号实现的一键登录;再到基于授权和许可的去中心化身份体系,如 OpenID 所展现的那样;最后发展至自主权身份(SSI),在这一模式下,数据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真正回归到个人手中,尽管这一机制如 zCloak Network 所推出的 zkID 去中心化身份系统,还未被广泛采用。

当前,链上身份体系已通过利用区块链内置的密码学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身份的匿名性和可开放性。然而,由于不同生态和应用体系往往采用封闭或是相对独立的数据系统,用户的身份信息仍旧被碎片化,存储在各自孤立、难以互通的系统之中。因此,下一步的关键挑战是打破这些孤岛,构建一个既能确保个人数据自主权和隐私,又满足监管要求、并具备广泛互操作性的身份验证生态系统。这不仅需要技术创新,还需要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深度合作与政策制定者的支持。

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负责开发 HTML、CSS 等国际互联网标准的组织,于2022年推出了首个关于去中心化身份标识符(DID: Decentralized Identifier)的正式标准,并且于2019年发布了可验证数字凭证(VC: Verifiable Credential)的详细定义和标准框架。    

在 W3C 的规范中,DID 被定义为一个保证全球唯一性、高度可用、可解析且加密验证的字符串(例如did:example:123)。这种标识符可用于识别任何形式的实体,无论是个人、组织还是物体。每个 DID 都是根据特定算法生成,并由其所有者独立控制,而非由某个单一机构授权。

DID 可以解析为 DID 文档,该文档包含了授权密钥(Authentication Key)、协议密钥(Agreement Key)、委托密钥(Delegation Key)、验证密钥(Assertion Key)以及用于与 DID 实体交互的服务端点等信息。这些密钥类似于我们在不同生活场景中用于签署的不同类型文件,比如保密协议、委托书或授权书等。

VC,与 DID 相配套的可验证数字凭证,实际上是一个 DID 向另一个 DID 发出的、对某些属性的背书式声明,旨在验证 DID 主体的身份、能力或资格。例如,VC 可以是某个组织、政府部门或商业实体签发的数字证书,通过密码学方法生成和验证,以确认所有者具备某些特定属性,并且这些属性是可信的。VC 可以包含各种信息和数据类型,如 ID、类型、时间戳等,并支持对凭证状态的多种设定,包括有效、过期、作废、冻结等,以反映签发方对凭证有效性的声明。

在 VC 的生态系统中,W3C 标准定义了三种角色:签发者(issuer/attester)、持有者(holder/claimer)以及验证者(verifier)。这些角色共同参与一个凭证的流转:签发者验证并向持有者发放凭证,持有者决定如何以及向哪些验证者展示这些凭证,而验证者则确认他们需要验证的信息,从而完成整个验证过程。    

RWA 资产通证化未来蓝图:底层逻辑全景式梳理与大规模应用实现路径三万字研报

图片来源:

https://support.huaweicloud.com/intl/en-us/devg-bcs/bcs_devg_4005.html

在此基础之上,多个项目和研发团队已经在身份验证系统中融合了超越传统密码学的隐私保护技术,包括 Web3 领域广受关注的零知识证明(ZKP: Zero Knowledge Proof)技术。零知识证明是一种独特的方法,让一方(证明者)能向另一方(验证者)验证其确实知道某一信息,而无需透露任何关于该信息的具体内容。

以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明,假设 Alice 想向 Bob 证明她知道如何复原一个特定混乱状态的魔方,但又不愿透露具体的复原步骤。在这种情况下,Alice 可以使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在没有让 Bob 看到具体步骤的情况下复原魔方。她只需从盒子中取出已复原的魔方,即可证明她掌握了复原技巧,而复原的具体步骤仍是秘密。零知识证明的技术原理也是如此,它能在“盒子”中加密信息的真实内容,同时证明某个事实。

在数字身份验证场景中,ZKP 技术特别有用,因为它允许个体在不公开私人详细信息的情况下证明自身信息。通常,身份验证可能需要透露大量个人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被多方收集和分析,就可能构成对个人隐私的威胁。不过,采用了 ZKP 技术的系统,如 zCloak 开发的 zkID,结合了 DID 和 VC,为用户提供了更丰富的隐私保护选项。    

通过 zkID 系统,用户在接收到带有签发者数字签名的 VC 后,可以灵活地控制在验证过程中愿意分享的信息量。用户可以自主选择展示信息的粒度,如零知识证明披露(ZKP Disclosure)、摘要披露(Digest Disclosure)、选择性披露(Selective Disclosure)或完全信息明文披露(Full Disclosure)。特别是通过零知识证明披露,用户可以在“最小知识原则”下展示信息,仅仅反馈“符合条件”或“不符合条件”的结果,而无需展露任何具体的私人信息。

例如,用户可以仅通过展示经过零知识证明的本地数据结果,向相关机构证明自己具备有效的签证、贷款资格、投票权或符合交易规范等条件。在这一过程中,用户的隐私数据始终存储并处理在其本地设备上,无需透露任何具体内容,确保数据使用权完全掌握在用户手中。

总结一下,在推进真实世界资产通证化的大规模应用过程中,身份验证的隐私保护和合规性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基石。通过采用基于 W3C 标准的 DID 和 VC 身份验证体系,并整合零知识证明(ZKP)技术,我们能够在保障链上身份隐私的同时,满足合规性要求。这不仅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提供了实施准则,也是解决链上和链下隔阂、平衡隐私和监管需求的潜在关键环节。

  • 链上法定货币

区块链应用本质上都是解决信任问题,而在商业领域,99% 需要跟信任问题相关的应用场景都是要跟钱打交道的[19],因此真实世界资产通证化要想大规模应用,链上的法定货币是必要的,而链上的通证化货币本身其实就是一种现实世界资产通证化的应用场景,只有引入央行数字货币CBDC、通证化存款以及合规稳定币才能激发出真实世界资产通证化的最大潜力。    

目前区块链世界缺乏中央银行提供的货币信任锚[20],尽管稳定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通过映射法定货币来填补这一真空,但过去在加密市场震荡中稳定币不断出现价格脱钩的事实表明,稳定币无法替代法定货币在区块链上的作用,本质上稳定币只是链下法定货币在区块链上的“代金券”,即稳定币并不是法定货币本身,即便是在稳定币发行机构抵押品完全充足的情况下,稳定币也可能会因为市场恐慌情绪而导致出现价格偏差,而如果链上的 Token 是法定货币“本体”的话,便不会出现价格脱锚的情况。

相较于当前的稳定币体系,使用通证化法定货币不仅更为便捷和易于获取,其应用场景也更为显著,同时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更大的可编程空间。首先,链上法定货币,结合受国家法律监管的联盟链架构,可以直接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支付场景进行结合。它能够无缝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在工资支付、商业活动还是其他方面。这意味着人们可以直接通过他们的常规活动来获取链上法定货币,从而绕过了当前加密体系中一些复杂且费时的步骤,如需要先获取 Gas 费才能使用钱包和稳定币。

在有着“中央银行的中央银行”之称的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的2023年年度报告中“未来货币体系的蓝图:改进旧的,启用新的”章节中提到通证化对于现有货币体系有着潜在革命性的影响潜力,通证化正在为当前体系探索前所未有的机会。而这一愿景描述了一种新型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统一账本”,这种账本将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代币化的存款和其他金融及实物资产的代币化债权整合在一起。    

统一账本具有两大关键优势。首先,它提供了一个统一平台,在这里,更广泛的应急措施和金融交易可以无缝集成并自动执行。这使得交易可以同步并即时结算。与加密货币世界形成对比的是,使用中央银行货币进行的结算确保了货币的唯一性和支付的最终性。其次,通过将所有事物集中在一个地方,将滋生出新型的或有合同(依赖于某种特定的情况或条件发生时才生效的合同),这些合同通过解决与信息和激励相关的问题来更好地服务公共利益[20]。

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链上法定货币的重要性,笔者将进一步阐述,首先解释一下未来链上会大规模使用的 CBDC、通证化存款、法定稳定币的定义和区别:

央行数字货币(CBDC):由中央银行直接发行的数字形态的基础货币(Base Money)。每当涉及 CBDC 的交易发生时,它会直接反映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产生变动、可作为通证化形式存在区块链平台上。

通证化存款(Tokenised Deposits):存款是由商业银行基于信用创造的货币形态,即信用货币(Credit Money),每当相关交易发生时,它会直接导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动,通证化存款即区块链上的通证化表达形式。    

法定稳定币(Legal Stablecoin):此处法定稳定币指的是受到法律监管的机构发行的稳定币,如澳大利亚第三大银行澳新银行 ANZ 发行的澳元稳定币A$DC,每当相关交易发生时,由于稳定币是一种不记名工具,因此并不会反映在发行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变动中,而是在不同人的钱包中发生转移。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基础货币、信用货币的区别以及货币创造的过程可以阅读笔者的另一篇文章:"货币视角下的 MakerDAO: 理解 RWA 美债资产引入的深层含义",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阐述链上法定货币可以带来哪些应用场景:

可编程数字货币:

通证化的优势之一便是可编程性,对于通证化的法定货币来说可编程的货币将打开一扇极具想象力的大门,例如新加坡金管局 MAS 于2023年发布了目的绑定货币(PBM)的技术白皮书,这是一种使用“包装合约”技术可以不对数字货币本身进行编程保留其同质化属性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对货币使用目的进行可编程化的数字货币标准,更多细节可以阅读 PBM 白皮书。其核心要点是用一个「包装合约」来包裹和管理通用的数字货币,把支付逻辑放在这个「包装合约」里,去管理其中的数字货币。对应不同的应用场景,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包装合约」来约束和管理被包装的数字货币,从而起到对支付过程和条件进行编程的效果。但这些被包装的数字货币本身都是统一的、中立的、自由的、同质化的,一旦条件满足,收款人可以从包装中提出数字货币,恢复数字货币自身的「无条件」天性[21]。    

RWA 资产通证化未来蓝图:底层逻辑全景式梳理与大规模应用实现路径三万字研报

简单来说就是使用 PBM 技术对货币进行编程之后就可以将货币用于特殊的目的,并在满足条件之后自动恢复成同质化的货币形态。例如,政府可能为了刺激某一市场,例如桃子市场,向公众发放专用资金,这笔资金只能用于购买桃子。或者,父母可以为孩子设置一个资金锁,确保每月只解锁一定金额,以规范支出。然而,这项技术可能引发争议,因为虽然它为政府提供了更精确的货币控制手段,也意味着更大的监管权限,可能导致隐私和自由度的损失。

现实世界应用场景:

过去区块链技术在实际产业应用中遭遇了众多障碍,导致一些不涉及 Token 的区块链项目仅仅变成了昂贵且效率不高的数据库系统,而即便是拥有 Token 的区块链也会因为法律监管、链上链下隔阂导致无法发挥其真正潜力,而缺失链上法定货币正是原因之一,我们可以用一个 RWA 的案例来举例。

Crypto 世界不妨可以看到一些 RWA 项目尝试将现实世界中的房租收益权通证化放在区块链上出售其份额,要实现这样的操作会面临着链上链下隔阂的阻碍,例如租客支付房租使用的是链下的法定货币形态,项目方需要将租客的租金转换为链上的稳定币,然后再将租金的收益分配给持有份额的投资人,且不说将链下货币转换为链上稳定币的操作会产生多少摩擦成本,投资者对于租客是否真实支付房租也存在信息不透明的问题,更何况还存在合规监管问题,例如出现纠纷怎么处理?项目方跑路怎么处理?    

而如果是建立在有链上法定货币以及受法律监管的准许链体系下,租客天然就可以直接使用链上法定货币进行支付给相应的智能合约,而智能合约会自动根据该收益权金融产品的份额分配给所有持有份额的投资人,并且使用像 ERC-3525 这样的通证标准,发行方可以轻易的将多种非标准的房租收益权资产打包成一个标准化的金融产品,而其透明性也可以让投资人得知租客是否有真正支付房租,甚至发行方可以对很多个这样的金融产品进行再打包形成一个金融产品的金融产品。

总结一下,链上法定货币的普及特别是 CBDC 的广泛应用,将为真实世界资产通证化的大规模应用注入强大动力。这不仅为通证化技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各种产业中的应用创造了实际场景,而且为其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可能性,可能会给人们日常中的方方面面带来显著的影响。

  • 预言机与跨链协议

尽管区块链和通证化技术的应用具有革命性的潜力,但是由于区块链的运行机制,即每个节点都要进行确定性操作,即对于相同的输入数据,所有节点都会得到相同的输出结果。各个节点在获取和处理外部数据时就会面临不确定性操作。这种不确定性操作可能导致节点之间的数据不一致,从而影响共识过程,所以区块链本身无法主动获取来自外部的数据,这也被称为“预言机问题”[22]

智能合约绝大部分的潜在应用场景都必须连接链下数据和系统才可以实现。例如,在金融领域中,智能合约在执行时需依赖于外部市场的价格数据;在保险行业,智能合约处理理赔需根据物联网和网络数据做出判断。贸易金融中的智能合约则要求接入相关的文件及数字签名来确认和执行放款操作。此外,有众多智能合约在结算时需要与传统支付网络进行法币交互。而大量必要数据在都是在链下生成,而这些数据并不能直接传输至链上[23]。    

除此之外,由于区块链本身是一座孤岛,这带来了用户、资产、流动性、应用、数据的割裂,而要实现真实世界资产通证化的大规模应用,将区块链之间互相连接起来极其重要,将 “孤岛” 重新连成 “大陆”才能发挥出区块链真正的潜力,实现万链互通,因此不管是预言机还是跨链桥,本质上都是负责区块链与外界的信息传递,而作为预言机赛道龙头的 Chainlink 将会在未来真实世界资产通证化的大规模应用中起到极其关键性的作用。

Chainlink 在2023年分别推出了 Chainlink Function 和 CCIP 两个重磅级功能,笔者认为其对于真实世界资产通证化的大规模应用有着里程碑意义,因为随着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探索涉及代币化资产的应用场景,他们相信区块链技术和/或数字资产的长期价值。然而,由于未来不同地区的央行或金融机构将会在不同的私有链/准许链上发行自己的央行数字货币或金融资产,这会导致全球区块链的平台非常分散,使得代币化资产和相关服务在不同的区块链之间是孤立的,并且这些区块链之间并无法实现互操作性,因此这种跨链通信问题限制了代币化资产的应用,使其无法访问和流动性不足,并使金融机构整合过程变得复杂[25]。

而要实现大规模应用,人们需要实现自由使用这些通证化货币来购买其他区块链生态系统上的资产,尽管目前市场上存在许多跨链协议,但过去不断频发的安全事故使得跨链协议成为了安全高危区,造成了数不胜数的资产损失,这样的 “危桥” 显然是无法承载将 “孤岛” 连成 “大陆” 的使命,因此跨链协议的安全性成为了人们的首要需求,而 Chainlink 推出的 CCIP 则可能改变这一格局,成为未来被广泛采用的通用互操作层(注:笔者选择 Chainlink 的原因是 Chainlink 与传统金融世界的合作联系最为紧密)。    

CCIP 是一个抽象层和跨链消息传递协议,使现有基础设施能够连接到区块链,并指示智能合约发送任意数据并在公共和私有区块链之间实现代币转移,简单来说 CCIP 可以实现将任何区块链链接在一起(如准许链与共有链),解决区块链孤岛造成的互操作性和流动性割裂问题。

RWA 资产通证化未来蓝图:底层逻辑全景式梳理与大规模应用实现路径三万字研报

图片来源:

https://zh.chain.link/resources/cross-chain-tokenized-asset-settlement

CCIP 为金融机构提供一种满足客户需求而无需对现有基础设施进行重大修改的途径[26],金融机构无需对遗留的系统进行修改。这使得金融机构能够直接与现有基础设施中的通证化资产进行交互,例如通过 Swift 消息、API、大型机和其他传统格式,金融机构可以通过 CCIP 使用链上 CBDC 直接与任意区块链上的任意协议进行交互。

RWA 资产通证化未来蓝图:底层逻辑全景式梳理与大规模应用实现路径三万字研报

图片来源:

https://blog.chain.link/tokenization-for-capital-markets/#post-title

2023年8月31日国际资金清算系统 SWIFT 发布了一篇报告[27],SWIFT 联合多家主要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实验,包括澳新银行(ANZ)、巴黎银行、纽约梅隆银行、花旗银行、Clearstream、Euroclear、劳埃德银行集团、SIX Digital Exchange 和 Depository Trust & Clearing Corporation (DTCC)在内的几家主要金融机构进行了实验。使用 Chainlink 的 CCIP 将 Swift 网络安全连接到以太坊 Sepolia 网络实现了源链和目标链之间的完全互操作性,成功实现了跨多司法管辖区、区块链的跨链互操作。

RWA 资产通证化未来蓝图:底层逻辑全景式梳理与大规模应用实现路径三万字研报

图片来源:

https://blog.chain.link/tokenization-for-capital-markets/#post-title

除此之外,Chainlink 还与澳新银行(ANZ)达成合作,参与 CCIP 的全面案例研究,拟在使用澳新银行发行的法定稳定币中部署应用 CCIP 以推动机构参与者采用代币化资产,并发表了一项案例研究[25]展示了金融机构如何利用 Chainlink CCIP 来为客户提供在公共和私有区块链上交易和结算通证化资产的能力。由此可见,我们可以预见未来链上通证化资产将会存在于公有区块链和受监管的由金融机构运作的准许链上,而通过 CCIP 便可以将任何区块链上的通证化资产连接起来实现互操作性,实现万链互通。    

RWA 资产通证化未来蓝图:底层逻辑全景式梳理与大规模应用实现路径三万字研报

图片来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BfkANJSvJ0&t=167s

区块链和智能合约要想发挥更大潜力除了实现区块链与区块链之间的互操作性之外,与现实世界的链接也极其重要,过去预言机(Oracle)的主要应用场景是喂价服务,即通过特定的数据供应链,将现实世界的价格信息可靠地传递到链上,为智能合约提供必要的触发条件或参数。而2023年随着 Chainlink 推出了 Chainlink Function 功能,智能合约便可以实现链接到世界上任何的 API 进行条件触发或传递信息,并且可以使用 Chainlink 的去中心化预言机网络进行自定义化运算。

不管是 CCIP 还是 Function,Chainlink 的去中心化预言机网络 DON 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旨在通过引入多个独立、可靠的数据提供节点,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抗篡改能力。这种设计降低了单点故障风险,使得操纵数据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在关键应用场景中,去中心化预言机可以提供更高程度的信任和可靠性。

RWA 资产通证化未来蓝图:底层逻辑全景式梳理与大规模应用实现路径三万字研报

图片来源:https://research.web3caff.com/zh/archives/8102?ref=W3110

Chainlink Function 在去中心化预言机网络 DON 层面上实现自定义运算,其实可以被称作去中心化链下运算,实现了信任最小化,其将中心化链下运算链上运算的特性相结合,弥补了中心化链下和链上运算之间的差距,根据官方所述,预言机运算可以使得传输给智能合约的数据能够在保持安全性、可靠性和难以篡改性的同时,也具备中心化链下运算的优势,实现了高性能、低成本和可扩展性。因此,相比于纯链上运算和中心化服务器运算,Chainlink Function 可以让智能合约实现以前难以实现或者效率不高的功能,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RWA 资产通证化未来蓝图:底层逻辑全景式梳理与大规模应用实现路径三万字研报

图片来源:https://research.web3caff.com/zh/archives/8102?ref=W3110

通过 Chainlink Function,智能合约可以与现实世界中的任何设备 API 进行链接,如当链上发生紧急事件时如 DeFi 头寸有被清算的危险时智能合约通过 Chainlink Function 链接邮箱 API 自动发送邮箱提醒用户;当飞机发生延误时通过 Chainlink Function 自动触发链上的保险智能合约;通过实时监控链下资产的状态通过 Function 更新链上 RWA 资产状态;又或是 AWS IoT Core 实现的一个与物联网进行结合的案例[28],通过 Chainlink Data Feeds 用于监控稳定币的价格,然后使用 Chainlink Automation 监控报告稳定币价格的 Chainlink 数据源,如果当检测到稳定币脱钩时,它会启动并调用 Chainlink Function 向 AWS IoT core 发送警报,从而触发现实世界中物联网设备上的警报。    

RWA 资产通证化未来蓝图:底层逻辑全景式梳理与大规模应用实现路径三万字研报

图片来源:

https://blog.chain.link/ways-to-use-chainlink-functions/#amazon_web_services_(aws)__connecting_to_iot_devices_using_aws_iot_core

总结一下,在未来存在多不同辖区、监管体系的准许链格局下,跨链技术对于解决互操作性、流动性割裂的问题尤为重要,而随着像 Chainlink CCIP 这样的新一代更加安全的跨链协议出现以及与传统金融世界的不断探索,为未来实现通证化资产万链互联的格局的安全性和大规模应用打下了基础,而预言机功能的不断完善如 Chainlink Function 的推出也给未来与现实世界结合的应用场景打开了一扇极具想象力的大门。

RWA 资产通证化未来蓝图:底层逻辑全景式梳理与大规模应用实现路径三万字研报

图片来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qqy-8Oi8ww&t=24s

  • 低门槛钱包

钱包作为进入 Web3 的入口以及通行证,其在 Web3 世界中不仅仅承担着传统意义上管理资产的功能,它还是一个在 Web3 世界中通行的必备工具,承载着与区块链以及智能合约进行交互的使命,但现阶段钱包的使用门槛对于新用户来说学习成本过高,再加上黑客肆虐,资产被盗事件频发,因此将许多人拒之门外,而钱包门槛的降低才可以带来更多的新鲜血液促进大规模应用以及生态的爆发。    

当前区块链和钱包对于大众来说认知门槛较高。认知的高门槛加上钱包的使用过程中的复杂性,如基于私钥的管理方式,构成了阻碍 Web3 大规模推广的重要因素。例如,当用户创建钱包时,私钥的保存和管理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大多数人对私钥并没有管理概念,容易丢失或泄露私钥导致资产的永久损失。因此,低门槛钱包成为了推动区块链大规模应用的重要环节。

现有钱包体系主要分为两种:EOA 外部拥有账户(Externally Owned Accounts)和 CA 合约账户(Contract Account),二者的区别是 EOA 外部拥有账户钱包是由私钥以及公钥的密钥对控制的钱包,基本只有接收、持有、发送Token和与智能合约进行交互的功能,不具备可编程功能,并且执行每一笔交易都需要支付 Gas 费,创建一个外部拥有账户类型的钱包是无需成本的,但只能通过生成私钥的方式创建。

而 CA 合约账户类型的钱包指以智能合约形式存在的钱包,其本身不是由私钥控制也不存在私钥,而是通过智能合约的形式编写代码实现各种功能,如多签钱包、保险柜、水龙头等等功能,常见的用处有多签钱包,即需要多个外部拥有账户钱包授权才可以进行交易的钱包,通常用于企业钱包管理。创建一个合约账户钱包是需要消耗 Gas 费创建的,合约账户钱包本身不能主动发起交易,而是需要外部拥有账户钱包调用并支付 Gas 费而被动发起交易[29]。    

这两种钱包账户类型各有利弊以及局限性,EOA 外部拥有账户只能按照生成密钥对的方法来生成,不具备可编程性,需要拥有 Gas 费才可以操作,私钥丢失就无法找回,但相比 CA 合约账户类型而言,虽然 CA 合约账户类型可以自定义逻辑来实现更多功能的可能性,但是 CA 合约账户类型无法主动发起交易需要由 EOA 外部拥有账户来进行调用,并且生成 CA 合约账户类型的钱包需要额外的成本,这两种钱包账户类型目前都无法解决钱包使用体验复杂的问题。

目前已有的钱包解决方案有例如 MPC 钱包、智能合约钱包、托管钱包等形态,但 ERC-4337 的账户抽象 (Account Abstraction)钱包被视为是实现钱包大规模应用的终极形态,其结合了 EOA 钱包和 CA 钱包的优点,在实现可编程的同时还可以极大降低使用门槛,如支持像 Web2 一样登入并使用钱包、支付 Gas 代付、社交恢复、聚合钱包等功能。

但账户抽象的机制具有其复杂性,导致大规模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但无论如何,降低用户使用门槛始终是优先的追求。不论是账户抽象还是其他类型的钱包,简化用户体验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门槛低、使用便捷的钱包,无疑是推动区块链向大规模应用迈进的关键基础设施。

五.未来展望

可以预见的趋势是随着传统金融领域和各国政府对区块链及通证化技术的关注度和认可不断加强,以及区块链基础设施技术的不断完善,区块链正在走向与传统世界架构融合并解决现实世界应用场景中的真实痛点的道路上,针对实际场景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局限在一个与现实世界隔阂的“平行世界”中。   

尽管许多人追崇所谓的“区块链革命”,但目前的行业环境中,有不少项目打着去中心化的名义,实则高度中心化,但大多数人并不在乎,这就好比“房间里的大象”。因此,笔者认为在区块链应用在真实世界场景的过程中应当弱化该意识形态,不在不适用的环境中强求去中心化。

真实世界资产通证化(Real World Asset Tokenization)将会是带领区块链走向数十万亿规模的杀手锏应用,其潜力将可能影响整个人类的金融以及货币体系,通过将现实世界的资产进行通证化在区块链平台上使用通证(Token)进行表达,可以实现大幅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市场、可编程性、自动执行、透明性、可追溯性、可组合性、隐私保护、赋能企业、全球流动性、解决信任问题、身份自主权以及潜在的新应用场景等。

现阶段对于 Crypto 世界来说,RWA 的逻辑是对现实世界资产收益率的单方面需求,实际操作中存在监管合规、链上链下隔阂等挑战,而真正能发挥起通证化巨大潜力的则是在 TradFi 传统金融世界,RWA 对于 TradFi 的逻辑是双向奔赴,传统金融世界需要区块链和 DeFi 技术来作为一种新的金融科技工具赋能传统金融体系,解决传统金融存在的痛点。

而要实现真实世界资产通证化的大规模应用,法律监管合规是必要的前提之一,需要通证化的核心资产大部分都在传统金融机构的手中,而对于机构来说,合规是必要前提,需要依靠一系列法律保障措施来保护投资者免受欺诈和滥用行为、打击金融犯罪和网络不法行为、维护投资者隐私、确保行业参与者满足某些最低标准,并在出现问题时提供追索机制,而有了法律体系保障之后,采用准许/私有链才能满足不同辖区有效执行法律以及监管的诉求。    

为了实现有效的监管,能够承载社会关系与信用体系的“关系型身份”概念在链上身份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身份体系与隐私保护技术的结合,是在政府和监管机构的授权和监督下赋予和管理数字身份的关键。在这一框架下,W3C 的 DID(去中心化身份标识符)和 VC(可验证凭证)技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这些标准提供了一种方式,通过它,个体和实体能够掌控自己的身份信息,同时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验证性。未来结合零知识证明技术也为加强用户隐私、安全性、合规性和透明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为了满足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的监管和资产风险管理诉求,未来将会是一个多链格局,因此区块链与区块链之间的互操作性以及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尤为重要,随着像 Chainlink 推出的 CCIP 这类新一代跨链技术的逐渐完善,加之其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我们可以看到未来多链格局以及真实世界资产通证化的大规模应用正打下夯实基础。

区块链以及智能合约要想广泛应用在现实世界场景中,链上的通证化法定货币如 CBDC、通证化存款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区别于当前的稳定币体系,稳定币并不是货币本身,而是货币的一种链上“代金券”,且难以在现实商业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日常购物或访问便利店时,商家通常不会接受稳定币作为支付手段。尽管目前已有部分信用卡允许用户直接使用加密资产付款,但高额的手续费使得其在日常支付活动中显得并不实用。    

随着央行数字货币 CBDC 的普及、通证化技术的持续发展和钱包使用门槛的降低,未来我们可以预见一个画面:人们可以轻松地拥有并管理自己的通证化资产,通过钱包并利用链上法定货币在日常生活中无缝完成交易。链上法定货币为通证化技术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推广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大门,使其有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空间和实用价值。

目前,全球众多国家正积极推进区块链相关的法律与监管框架。与此同时,区块链的基础设施,如钱包、跨链协议、预言机、各种中间件等,都在迅速地得到完善,央行数字货币 CBDC 也在不断的落地应用,能够表达更复杂资产类型的通证标准也在不断出现比如 ERC-3525,加之隐私保护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零知识证明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及链上身份系统的日趋成熟,我们似乎正处于区块链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前夕中。

Reference:

[1]https://www.bis.org/publ/bisbull72.htm

[2]https://mirror.xyz/bocaibocai.eth/i2W73H6Uvk97e-cZzZJMoVXjBRNNgu8QiaCwpW8vKz8

[3]https://mirror.xyz/bocaibocai.eth/wCUwqHxlB55Qk9NoQEsPnj0Te7HdCPLjRp3acZjjgK8    

[4]https://www.defidaonews.com/article/653729

[5]https://wenli.substack.com/p/defi

[6]https://www.bis.org/publ/work1066.htm

[7]https://bankless.ghost.io/defi-lending-doesnt-exist-yet/#/portal/signup

[8]https://www.oliverwymanforum.com/future-of-money/2022/Nov/institutional-defi.html#the-value-of-inst-design

[9]https://www.bnymellon.com/content/dam/bnymellon/documents/pdf/insights/migration-digital-assets-survey.pdf

[10]https://www.woshipm.com/pd/654045.html

[11]https://www.weiyangx.com/351961.html

[12]https://www.finlaw.pku.edu.cn/flyxjr/gk_hljryfl_20181025180041616718/2016_jrfy_20181029112516067070/zdsyq3y/239896.htm

[13]https://www.cyzone.cn/article/584647.html

[14]https://www.bis.org/publ/othp75.htm

[15]https://www.investopedia.com/ask/answers/052715/how-big-derivatives-market.asp    

[16]https://mirror.xyz/bocaibocai.eth/q3s_DhjFj6DETb5xX1NRirr7St1e2xha6uG9x3V2D-A

[17]https://www.bis.org/publ/work1116.htm

[18]https://foresightnews.pro/article/detail/28192

[19]https://mp.weixin.qq.com/s/Advoy5E86nPhE20Dqm6paw

[20]https://www.bis.org/publ/arpdf/ar2023e3.htm

[21]https://foresightnews.pro/article/detail/36732

[22]https://research.web3caff.com/zh/archives/8102?ref=W3110

[23]https://blog.chain.link/what-is-the-blockchain-oracle-problem-zh/

[24]https://research.web3caff.com/zh/archives/11605?login=success&ref=W3110

[25]https://zh.chain.link/resources/cross-chain-tokenized-asset-settlement

[26]https://blog.chain.link/tokenization-for-capital-markets/#post-title

[27]https://www.swift.com/zh-hans/node/309229    

[28]https://blog.chain.link/ways-to-use-chainlink-functions/#amazon_web_services_(aws)__connecting_to_iot_devices_using_aws_iot_core

[29]https://mirror.xyz/bocaibocai.eth/-wDOG6BqzqusFD8Y9BaQ0tMeRTRXhCpHf6mqBI8TqL0

[30]https://www.techflowpost.com/article/detail_10541.html

此时快讯

【美联储理事巴尔:尚未就央行数字货币做出决定】金色财经报道,美联储理事巴尔:尚未就央行数字货币做出决定。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